健康室首页健康问答健康资讯 24节气养生专题
我的健康室收藏本页
白癜风 阳痿 早泄 血管瘤 牛皮癣 肿瘤科 前列腺炎 糖尿病 血管损伤 癫痫 男性不育 手足口病 子宫肌瘤 股骨头坏死 高血压 全部>>
提问

热门医院

当前位置:医院大全 > 北京 > 西城 >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 医院别名:北大人民医
  • 医院性质:综合医院
  • 医院等级:三级甲等
  • 联系电话:010-88326666,66583666
  • 联系地址:北京市西城区西直门南大街11号
  • 特色专科: 眼科 血液病研究所 肾内科 心内科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胸外科详细信息

科室名: 胸外科
科室人数:
科室电话: 010-88326650,88326657,88324078
科室介绍: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胸外科暨胸部微创中心,其前身为北京医科大学附属人民医院胸外科,自从人民医院1977年成立了外科胸外科专业组,在众多的专家教授的带领下,我们一直努力走在胸外科医疗及学术领域的最前沿,为患者的健康和胸部外科学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现在的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胸外科暨胸部微创中心是一个年轻而又充满朝气的集体,我们秉承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北医学风,融入开拓进取、永攀高峰燕园精神,无论在临床工作、基础科研乃至新技术的开发与推广应用等方面均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一、 科学化的梯队构成
  科学的梯队构成以及成员之间的精诚协作精神会给学科的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我中心现拥有教授2人,副教授4人,主治医师1人,住院医师2人,博士研究生4人,CMB博士生2人,硕士研究生1人和一只精干的专科护理队伍。其中有博士生导师1名,硕士生导师1人。                       

二、稳定有序的临床工作
  一线临床工作是科室生存的根本,由于医院规模限制,我中心现仅拥有标准床位24张,但月均手术量30余台,高峰时更达近50台,病种涉及肺、食管、气管、纵隔等各种良、恶性疾病。能够在床位数量十分有限的情况下完成如此大的手术量全依赖于高效的术前准备、精细的手术操作和优质的术后护理及精心的治疗。另外,我们还在佛山、邯郸、银川和诸暨成了四个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胸部微创中心的分中心,并且我中心王俊主任兼任北京市海淀医院胸外科主任,这种以分中心的形式建立起来的与兄弟单位的合作关系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们床位数量少的困难。  

三、不断深入的基础科研工作:

  我中心的基础科研工作经历了从无到有,从简单、单一到系统、完善的过程。1987年,王俊教授建立了我国核素分侧肺功能测定方法以,并在国际上首先探索出肺叶水平的直接定量法公式。1990年,在国际上首先初步揭示了术后早期(1周内)肺通气功能变化的规律。1997年和1998年,在国际上率先证明DLCO较MVO2能更准确预测术后肺部并发症,以及DLCO与术后并发症和死亡率有关而与长期生存率无关;这些结论已被近年美国出版的胸外科教研书和专著所引用。


胸外科医学研究

胸外科始建于1952年,至今已有五十余年的历史。我科首任主任谷钰之教授1942年毕业于北平协和医学院并获医学博士学位。1952年底,由谷钰之教授领导组建胸腔外科,大量开展了胸外科手术。1956年,他又开展了胸腔镜检查术,并开始接受培养胸外科进修医师,协助北京邮电医院开展胸外科手术。1960年,谷钰之教授开始应用结肠代食管手术治疗晚期食管癌和食管瘢痕狭窄。70年代初他负责建立外科肿瘤组及外科肿瘤实验室,在临床方面改进了肿瘤的手术及化学治疗方案。肿瘤实验室于1974年在国内首次建立人体食管癌细胞株,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的奖状。随后又建立了人体胃癌细胞株,1984年获北京市科技成果三等奖。随后由谷教授招收的胸外科第一个硕士研究生胡家齐教授担任第二任胸外科主任,杨俊教授担任第三任。

  1990年底张国良教授担任第四任主任,他将病床由14张扩大到21张。他主要从事胸外科和胸部肿瘤的临床研究和基础研究,手术基本功扎实,基础知识广博,善于高难度手术。对胸外伤,尤其是颈部闭合性气管损伤的诊断和治疗经验丰富;创建了食管胃粘膜单层缝合加深包埋吻合法;开展支气管、肺动脉双袖状肺叶切除,使侵犯主支气管和肺动脉主干的中心型肺癌得到手术根治。1997年5月在世界范围内率先开展自体肺移植手术治疗III期中心型肺癌并获得长期存活。作为项目负责人申请的《人肺鳞癌肿瘤特异性抗原CDNA文库疫苗抗肿瘤作用研究》和作为项目组第一主要成员申请的《人肺鳞癌细胞/树突状细胞之融合细胞的研究》的课题双双获得1999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赞助。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胸外科现任主任是博士生导师王俊教授。王俊教授1989年毕业于北医研究生院获得临床医学硕士学位。并于1997年成为美国胸外科学会(AATS)Graham Fellow,赴美学习。于2000年由北大医院胸外科调入我科担任胸外科副主任直至2003年委以主任重担。他现还兼任《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编委,《中国肺癌杂志》常务编委,《中华外科杂志》编委,《中国微创外科杂志》常务编委,《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编委,《食管外科杂志》编委,中华胸心血管外科学会胸腔镜外科学组组长,国际食管疾病学会(ISDE)亚洲主席,国际抗癌联盟(UICC)会员协会会员,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学分会全国委员,中华医学会北京分会胸外科专业委员会常委,亚太地区胸腔镜外科学会执行委员 美国胸外科学会(AATS)Graham Fellow,美国胸外科学会(AATS)执行会员(Active member),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第九届委员会全国委员。他曾经于1995年获得了国际抗癌联盟(UICC)ICRETT 奖学金(全世界100人/年),于1997年获得了美国胸外科学会1997-1998 Graham 奖学金(全世界1人/年)。

  王俊教授在1987年,他率先在国内研究并开展同位素肺功能检查,首创分侧(单侧)肺功能测定方法,并以成为经典方法,为国内广泛采用。王俊教授于1992年创立了我国一个新学科-中国电视胸腔镜外科和胸部微创外科。于1996年,国内首先报道并进行了最新的肺气肿手术治疗--肺减容手术,取得良好效果。于1998年,国内首先开展胸骨旁纵隔镜手术,为诊断不明的纵隔占位、分期不明的肺癌患者提供了一种安全、微创的诊断手段。于1998年,国内率先开展"自助式食管扩张术"治疗术后吻合口狭窄。于1994年至今,主办全国第一至第八届胸腔镜手术培训班,培训了国内75%以上的胸腔镜外科医师。他于2000年因电视胸腔镜临床应用和技术革新而获得了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于1999年至今,主办全国第一届至第三届肺减容手术培训班,并发起组织了全国肺减容手术协作组,推进国内肺减容手术的正规开展。于1996年,出版我国第一部电视胸腔镜外科专著。于2000年,出版我国第一部肺气肿外科专著。1999年,在国际上首先证明DLCO较MVO2能更准确预测术后肺部并发症。1998年,在国际上首称证明DLCO与术后并发症和死亡率有关,而与长期生存率无关。1999年,在国内率先开展胸骨旁纵隔镜。2000年,肺癌分子生物学研究发现2个在国际上尚无报道的肺癌新基因。2001年,国内第一例纵隔镜下纵隔囊肿摘除术。他于2001年,因研究--肺切除术前肺弥散功能和分侧肺功能的研究和意义课题所做的贡献而获得了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2001年,在国内率先开展了电视纵隔镜手术。2001年,出版国内第一部电视胸腔镜、纵隔镜手术图谱。2002年,国内率先完成2例3人次硬式支气管镜下气管支架置入及肿物切除术。


学科现状与发展规划

  现我科有主任医师、教授2人(其中1人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副主任医师3人(其中1人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主治医师2人(2人均具有博士研究生学历),住院医师2人,博士研究生6人,硕士研究生1人。年龄分布为35岁以下10人,36-45岁3人,46-55岁1人,61岁以上1人。

  总目标:医疗、科研、教学同时发展,保持国内领先,创建世界一流学科。

一、 医疗:我们重点在肺癌的规范化治疗,胸部微创,肺移植三个方向建设学科,提高医疗水平。

1. 肺癌的规范化治疗:肺癌是人类头号肿瘤杀手,是我国城市人群中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其死亡率在恶性肿瘤死亡率中排在首位。提高肺癌疗效是目前胸外科医生的首要任务。针对目前国内肺癌治疗方案较混乱,疗效不—的现状,我科在国内率先开展肺癌规范化、个体化治疗。我们跟踪国际先进的肺癌治疗方案,对每个病人在国际公认肺癌治疗规范原则下,因人而异,确定每个患者的具体治疗方案。做到诊断、治疗、随访都按国际先进标准进行,使我科在肺癌治疗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且在相关资料的收集、处理上也同样达到国际水准,便于将来与国际同行交流。

2. 胸部微创:十年来,我科率先在国内开展多项胸部微创手术,包括VATS下肺、食管、纵隔、胸腺疾病的诊治,电视纵隔镜纵隔淋巴结活检,支气管镜气管内肿瘤切除等。目前已建立了完善、系统的胸部微创手术诊疗措施。目前,我科的胸部微创手术在国内领先,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我们将继续保持这项优势,不断开展新业务,扩大胸部微创手术的适应症。如在经VATS行胸椎间盘突出切除,VATS下肺叶切除等。

3. 肺移植:是治疗终未性肺疾病唯一有效手段。目前在美国每年完成肺移植近千例,疗效较好,已成为治疗终未性COPD,肺纤维化,肺囊性纤维化等的常规手术之一。肺移植在大器官年移植例数排名上,列在肾,肝之后,与心脏并列位居第三。我国在肾移植上已经接近国际水平,肝移植近二年也发展迅速。我国在肺移植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到目前为止仅开展十余例,而且疗效较差。肺移植术做为一项能解决某些终未性肺病的有效方法,是国际一流胸外科必须开展的业务。目前限制肺移植在我国发展原因有①病人的误解:在发在达国家,只要病人需以导管吸氧维持生存,即排队等侯肺移植。我国有大量病人类似病人但却不愿接受肺移植,相信正确宣传引导,其中会有大量病人愿意接受;②费用:移植20-30万,术后每年药物2-3万。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医疗保险制度的完善,部分病人能够承担这些费用;③手术及围手术期治疗、护理。我科已派2名大夫赴明尼苏达大学Fairview医院学习肺移植技术。科室已开始培养年轻大夫学习,阅读有关资料。支气管、肺动脉袖状切除是我们在肺癌的治疗中进行的常规手术,这些手术中所运用的气管,血管吻合同肺移植中所运用的气管,血管吻合技术相同。我们在肺移植技术的上已不成问题,我们完全有能力有信心完成,并很快开展此项工作。


二、科研:我科主要以肺癌为对象开展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临床观察。

(一)基础研究:

1.肺癌相关新基因LSCC-3克隆及功能的初步研究(自然基金资助)

  肺癌的发生和发展涉及多基因改变,发现这些改变对阐明肺癌发病机制有重要意义。我们实验室应用SSH技术从人肺鳞癌组织中克隆出一个肿瘤差异性表达基因的cDNA片段,此片段长1048bp,命名为LSCC-3(Lung Squamous Cell Cancer Related Gene-3),已在GenBank登录(AY078178),同源性分析发现其与位于11号染色体上的基因HSNOV1(Homo Sapiens Novel Protein1)高度同源。对克隆到的LSCC-3用Northern Blot分析的方法以及半定量RT-PCR的方法在肺癌组织、肺癌细胞株PG细胞和正常肺组织中进行了检测,发现该基因在肺癌细胞株和组织中的表达要低于在正常肺组织中的表达。结合其同源基因HSNOV1在GenBank中的一些生物信息学线索分析,我们认为LSCC-3很可能是一个肿瘤相关基因,而且可能是一个抑癌基因。目前正在研究基因LSCC-3的结构、性质和功能。从LSCC-3基因的分子表型上研究其在mRNA水平的表达规律;从其基因型上如DNA突变、基因多态性和亚基因型的改变(即DNA甲基化改变)等各方面来研究基因讨LSCC-3在肺癌癌变过程中的表达改变,结构改变及其在癌变中的作用和意义;利用生物信息学提示扩增其全长cDNA序列,构建真核表达载体并转染肺肿瘤细胞,观察它对肿瘤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以siRNA敲除此基因,观察高表达正常细胞系敲除此基因后改变。通过以上研究,对LSCC-3基因的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为今后对该基因及其蛋白质家族的深入研究奠定实验基础。若能证实该基因确在肿瘤发生、发展中起重大作用,将对肺癌的诊治起重要作用

2.gp96/DC疫苗在肺癌肿瘤免疫治疗中作用的研究(北京市科委资助)

  肿瘤疫苗将成为肿瘤治疗新的突破点。免疫作用强、靶向性高的肿瘤疫苗是目前国内外医学界追求的共同目标,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是寻找肿瘤特异性抗原和通过合适的方式将抗原呈递给机体的免疫细胞。热休克蛋白家族基因gp96所编码的蛋白作为分子伴侣,能与细胞中各种变性蛋白、短肽,包括肿瘤特异性多肽结合形成gp96多肽复合物,该复合物具有该细胞特有的抗原库的作用,是近期发现的、有良好构建肿瘤疫苗应用前景的肿瘤相关抗原。本研究将以人体抗原递呈能力最强的抗原递呈细胞,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 DC)作为载体,体外负载肺癌患者自体肿瘤组织中提取gp96-多肽复合物,构成gp96/DC疫苗。初步实验结果显示此疫苗可以在体外诱导特异性杀伤T细胞的生成。目前正在小鼠体内检测此疫苗抑制肿瘤生长的效果;下一步拟在建立人免疫体系的Skid小鼠体内实验,最终将试用于临床。观察对患者抗肿瘤免疫功能和肿瘤生长的影响。

(二)应用基础研究:目前已发现与肺癌相关的遗传学改变有二十余种,但这些涉及肿瘤发生、发展和生物学特性的遗传信息改变都还停留在基础研究阶段,没有被应用于临床实际工作中。虽然其与肺癌发生发展确切关系未明确,但目前可以尝试利用其中部分肺癌相关的遗传学改变作为判断肺癌存在的指标,此外探讨这些改变与肿瘤预后的关系,有可能发现一些能够用来判断肺癌预后的指标。我们将利用这些近年有关肺癌分子遗传学研究的成果,结合临床,进行以下两项研究:

1.肺癌分子分期:

  肺癌的TNM分期是目前指导肺癌治疗、判断预后的主要依据,但它有明显的不足。TNM分期是建立在影像学和病理学诊断基础上的,这些手段难以发现肺癌早期的微观变化,对肿瘤生物学特性的反映不够详细。比如同样是TNM分期 II期肺癌病人,术后5年生存率为50%。这表明虽然TNM分期、治疗相同,但患者的预后相差还是很大,说明可能还存在一些独立于传统TNM分期的,与肿瘤预后相关的因素,或者微转移灶未被发现(即不是II期,而是IIIA1或IIIA2期,这样病人约占II期肺癌的15-30%)。肿瘤的遗传信息改变(genetics and epigenetic changes)早于形态学改变出现,且决定了肿瘤的生物学特性, 同时多数是肿瘤特有的改变。肺癌分子分期即是通过检测肿瘤标本中是否存在与肺癌相关的遗传信息改变而判断肿瘤的生物学特性,通过检测淋巴结,周围血等可疑受累器官中是否存肺癌特异性的遗传信息改变而发现影像学检测不到微转移灶,进而完善TNM分期,判断预后,指导治疗。分子分期是肺癌诊断分期的必然趋势,目前存在的问题是那些肺癌相关的遗传信息改变可作为分期的诊断指标。已发现肺癌有关的遗传信息改变有20余项,这些改变在肺癌中的发生率约在20%-80%,其中单项遗传信息改变与预后关系不甚明确,而多项遗传信息改变的同时存在与预后明确负相关。本研究将在200例肺癌患者(I,II期NSCLC)的肿瘤标本,外周血和可疑淋巴结中同时检测六项目前认为与肺癌发生发展有较大关系的遗传信息改变,包括K-ras突变、P53突变、Ki-67高表达、P16启动子甲基化、BCL-2低表达、CD-34高表达、VGFR高表达。我们将①筛选与肺癌预后相关的遗传信息改变;②在I、II期肺癌标本、外周血和淋巴结中检测这些改变,建立分子分期标准;③根据建立的分子分期标准指导临床治疗。

2. 肺癌诊断:

  目前肺癌的各种检查手段都有一定的局限性,支气管镜的敏感性对中央型肺癌和周围型肺癌分别为71%和40%;肺癌痰细胞学检查的敏感性平均为64%;经胸针吸细胞学检查诊断的敏感性平均为90%,但假阴性率20-30%。在临床工作中经常遇到肺部阴影或胸腔积液,但各种现有手段不能明确诊断的病例。现代分子生物学手段优点在于它的高度敏感性,如PCR技术可以检测出106细胞中存在的一个肿瘤细胞。因此我们将在患者的痰、支气管镜活检标本或毛刷冲洗液、胸水、及穿刺的组织中,利用PCR等现代分子生物学手段,检测近年发现的一些肺癌相关遗传信息改变。我们计划通过这种检测手段来提高传统检测方法的敏感性。同时,我们将采取联合检测多项肺癌相关遗传信息改变的方法来提高此手段的特异性。

(三)临床观察,我们正在组织进行的多中心临床随机观察有项

1. I、II期NSCLC、新辅助化疗及化疗效果观察.

  IIIa期NSCLC接受新辅助化疗,较不接受新辅助化疗的五年存活率提高约17%。因此,新辅助化疗疗效在IIIa期NSCLC已成共识,但在I、II期尚有待观察。考虑到有1/4的II期NSCLC病人实际为IIIA1(术后病理N2阳性)或IIIA2(术中病理N2阳性)。因此,术前化疗应该能改善这部分人的5年存活。此外,传统上I、II期NSCLC病人术后都要接受2-4疗程化疗,有研究发现术后化疗并不能改善I、II期NSCLC五年存活,因此是否术后化疗,现在仍是国际争议问题。我们正在开展多中心联合随机临床研究,观察新辅助化疗和辅助化疗对I、II期NSCLC的疗效。观察将分四组①新辅助化疗+手术②新辅助化疗+手术+术后化疗③手术④手术+术后化疗每组40人,观察将得出以下结论a.新辅助化疗是否延长5年存活,或减少局部复发;b.术后化疗是否延长5年存活,或减少局部复发;c.新辅助化疗+术后化疗,较单纯手术或手术+化疗是否疗效更好。

科室设备: 暂无相关信息
科室荣誉: 暂无相关信息
科室医生: 李剑峰姜冠潮李运赵辉李梦赞刘军王俊张国良王俊

好评医院

健康首页 疾病 医院 医生 症状 中医 检查 男性 女性 孕育 老人 资讯 自测 健康

广告合作 网站简介 换链接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健康XML 健康TXT 给健康室提意见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Copyright © 2000-2017 jiankang4.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健康室 版权所有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经营许可证编号:

健康室网医院库为您提供全国最全内科外科肿瘤科妇产科儿科五官科传染科皮肤性病精神心理科、中西医结合科等的相关医院等级,医院排名,医院库,医院查询,最全面的医院点评。
分享到: